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二十二章 争什么 (2 / 3)

一,乡试二甲第一,会试二甲第一,殿试二甲第一,这是四联四了。也算是本朝科举一段趣闻了。”

裘世安在一边低声的补充道:“圣人,贾琏县试第四,府试也是第四。”

承辉帝听到这句后,顿时表情微微凝滞,很突然的进入了沉默状态。

过了一炷香前后,承辉帝才起身,对周皇后道:“朕该走了,天生的劳碌命啊。”

周皇后正色而拜:“陛下有上承太祖之辉,下开大周百年太平之心,自不敢有懈怠之心。后世子孙,必当以陛下为荣。”

承辉帝听了脸上的凝重散去,嘴角微微翘起:“知我者,香奴也!”

回到乾清宫里的承辉帝,脸上再无任何不悦之处,倒是挂上了一点讥诮之色,一个人在殿内踱步,来回走了十几圈才自言自语:“君臣默契么?”

裘世安恨不得自己变成一个聋子!缩在案边扮演雕塑,一点声音都不敢发出。

承辉帝的纠结没有持续太久,但有的事情还是要提醒一下某些人,所谓的默契,只是皇帝不想打破,而不是没能力打破。

张榜进行中,李清忐忑中,等待这最后的判决。

一直到张榜结束,一干考官都离开了贡院,李清也没等到判决结果。

一正二副三位主考,一起前往乾清宫复命。

承辉帝看上去心情不错,勉励了几句之后,把两位副主考打发了,让李清一人留下。

君臣二人独对的时候,承辉帝的语气就没那么客气了。

“朕观一甲前三的卷子,以文采观之,并无伯仲之分,最后的排名,爱卿以个人喜好而定。朕以为,并无不妥之处,只是爱卿要当心了,都察院的有心人,怕是会不安分啊。”

承辉帝的态度很明确,你搞的小手段,朕觉得无伤大雅,就不跟你计较了,但不是朕不知道,而是一清二楚。最后,如果被都察院的人拿排名说话,弹劾你的时候,也别指望朕出面帮忙平事,你自己想法子搞定。

从承辉帝的角度看,会试前三名的排名很有意思,内阁里至少有三位阁老不满意。谁当阁老,手下没点虾兵蟹将,这些人鸡蛋里挑骨头的本事,承辉帝还是很有信心的。

尤其是会元的卷子,里头心学一脉的气质,隔着十几步都能感受到。

程朱一脉与陆王一脉之间的学术之争,从明朝打到大周朝,一百多年了,也没停手的意思。都是圣人一脉,为何要打架了呢?这个事情说起来话就长了。

汉初的时候,皇帝用的是道家的黄老之说治国。那时候儒家各种被歧视,窦太后深知干过一件事,把一个儒生丢猪圈里跟野猪搏杀。那时候是儒家,自己的内部也分好多个派系互相干,互相看不顺眼。

一直到董仲舒出现并与汉武帝达成了一致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往后想对消停了那么一段时间,东汉的时候,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又干了起来。

这个可以理解为传统门阀与后起之秀之间的干仗。

在往后就是一个对外的阶段了,佛教入侵后并快速壮大,甚至对儒家形成了压制的局面。

从中晚唐到北宋这段时间,差不多都是佛教占了上风。

这个怎么解释呢,人都是需要精神世界的。儒家对比佛教,门槛高了不少。

教派这个东西怎么讲呢,在下沉市场优势明显。

不过佛教的日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历代皇帝中不乏灭-佛的举动。

具体原因嘛,就是寺庙有田产,还不交税。稍微想有点作为的皇帝,一看这个就表示不能忍了。我得干它!还有就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论是寺庙还是道观,总有一些不正经的假修行者。接着信仰之力敛财,各种奢靡银乱。

你都给自己养成肥猪了,还没有自保之力,皇帝看见了会怎么想呢?

反复被收拾后,在这片只有皇权掌握了与上天沟通权利资格的土地上,宗-教也成为辅助皇帝统治的工具,不愿意当工具的,那就请去死好了。

回到北宋年间,当时的儒家为了对抗外来宗教的侵袭,一代学者们进行了反思,并反过来研究佛家经典,将一部分有用的东西纳入到自家的体系内。

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二程,朱熹、陆象山,以及后来的王阳明,是二人学术的继承并发扬光大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理学和心学之争,是兄弟之间的学术思想之争。

只不过二程这哥俩,生前怎么都想不到,他们的学生后辈,能打出狗脑子。

那么这两派争的都是什么呢?

自然是话语权,对于儒家经典的解释权!要不是朱元璋横插一杠子,非要以理学为显学,逼着参加科举的人只能学朱熹,没准明朝的两派学者能打的更凶残。

言归正传!

承辉帝的敲打不轻不重,无非就是让李清明白,你们搞学术之争的事情,朕不插手。但是你要想糊弄朕,那是万万不用想的。

李清当然听懂了承辉帝的意思,每个皇帝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