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比正常人快,但在德瑞斯的操控下,一层层虚伪被撕开;
作为“回报”,他逼着德瑞斯去跳伞,坐私人飞机,做那些从来没有尝试过的冒险和挑战。
这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举手投足都代表了各自的阶级文化,却又在生命的交集中寻找到相互的欣赏。
在菲利普眼中,德瑞斯身上的优点如金子般闪闪发光,幽默风趣、率真无邪,体现出人性中纯真的一面。反观自己,虽拥有文明创造出来的一切,却独独缺少两样东西:生机与活力。
在德瑞斯眼中,菲利普是充满爱和忠贞感情的,真诚而火热,却在种种因素下受到压制。他一直隐藏着自己的懦弱,渴望爱情,但是又不敢再触及。他的爱只能隐藏在华丽的诗文中,甚至连一张残疾后的生活照都没勇气寄出去,换成了年轻时的健康照片。预料之中,在约会的时候,因害怕爱见光失去而逃避,他提前逃走了。
影片最后,德瑞斯帮他们重新安排了一场约会。
镜头拉近,菲利普一双带着泪与笑的眼睛,微微抽动的嘴角将精神恋人坐在眼前的紧张与欢喜演绎的淋漓尽致。我看到,他的眼中是真实和希望,这也意味着,他为残疾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直面现实,一切皆为序幕。
回到开头我们提出的问题,影片主角菲利普给出了答案:“他总是忘记我瘫痪的事实,我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没有怜悯没有特殊对待没有歧视。”
换句话说,或许,当我们严苛选择的时候,才知道,唯一能接受的是真实的人心。
哪怕世道沧桑,愿我们做一个温暖而真实的人。
《触不可及》有个很好的地方,就是它并没有对俗和雅下一个价值判断,没有否认菲利普那些需要砸钱的高雅爱好,也充分肯定了德瑞斯那种世俗的快乐,所以两人并没有因为爱好和品味的悬殊而爆发矛盾,反而是成为了增进关系的催化剂。
类似于这种俗和雅的摩擦,在菲利普生日那次表现的更为出彩,德瑞斯对充满激情的维尔瓦底“四季-夏”点评说“我什么感觉都没有”;把“巴赫的大提琴曲”说成似曾相识的咖啡广告背景音乐;把轻快舒缓的维尔瓦底“四季-春”当成失业补助中心的电话前奏。
德瑞斯在这里代表的是那一群数量庞大的群体,一方面他们扰乱了社会治安,另一方面,他们又从来没有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尊重。
德瑞斯的离开把菲利普的生活打回了原形,新来的护工也对菲利普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菲利普再一次封闭了内心。
一般来说,碰到这种黑白配的电影,我们都会说它沾了政治正确的光,但在《触不可及》中,我们不会这么觉得,因为它带来的感动和快乐,已经让我们无暇去想象政治正确这几个字。轻松,快乐,温情和友谊就是这个电影最鲜明的特征。
而这也正是我们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
对于电影里面的角色,菲尔斯饰演的菲利普同样的也收到了很多好评和喜欢。
“很难想象,影片里面的菲利普的扮演者,竟然真的是一位高位截瘫的富豪,不过,也难怪,他和我过往看过的任何一部相关的电影的残疾人的形象,都可以说截然不同。
他是一个骄傲的人,事业有成,才华横溢,无非就是经历这场事故,不能像正常人一样肆意生活。
但是这无碍于他的时刻地刻在骨子里的优雅。
我们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德瑞斯,认为他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可是却忽略了菲利普这个角色。
这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特别的角色。
他的特别在于,他才是真正的能够平等对待任何肤色,任何阶层的人,他本身是富豪,可是他对德瑞斯这样的出身底层,在很多的媒体的报道之中,甚至是社会渣粹的代名词的人,却并没有任何的居高临下的俯视,也没有任何的歧视,正因为菲利普的这种态度,所以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触不可及》爆了!
说实话,不止是超出了迪恩影业的想象,同样的也超出了李易的想象。
他很意外,要知道,原版的《触不可及》虽然在全世界范围获得了不菲的票房,但是在北美市场,却并没有表现的那么好。
当然可能和语种有很大的关系,可是哪怕是美版的《触不可及》在北美本土的票房虽然也过亿了,但是也不能说是爆。
可是《触不可及》李易的这个版本,却爆发了。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他们有很多理由。
如同上面说的那样,有人喜欢电影展现出来的润物细无声的友谊,也有人喜欢德瑞斯这个粗俗,无知,但是却直率,有正义感的黑人小伙,也有人喜欢菲利普这样的一个,时刻保持着优雅的绅士,哪怕是坐在轮椅上,他依然给人的感觉是无比的优雅的。
也有人喜欢电影的有别于好莱坞电影的那种淡淡的幽默感。
还有人喜欢电影那温馨的感觉。
“一个人外向、自信,而另一个人内敛、自卑。在现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