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山明水秀>其它小说>顽贼(夺鹿侯)> 第四百四十九章 进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四十九章 进军 (2 / 3)

/br></br> 至于任权儿信里的第三页,是他对延安营战场倒戈的部署,这些事刘承宗就不操心了,让人发给王文秀,前线战场的事,还是得前线大将拿主意。</br></br> 刘承宗只是将中原农民军的情况通报全军,告诉将士们抓紧赶路,只有速战速决拿下甘肃,才能让农民军少死些人。</br></br> 他统率的五营军兵,走到德令哈就已经变成九个营了。</br></br> 不过这多出来的四个营,都只是跟他同路而已,一个营是卫拉特诸部贵族及护兵,巴图尔珲台吉等蒙古贵族走得是兴高采烈,但不少部众离开西宁都哭了。</br></br> 他们浩浩荡荡的大军离开天山,回来就剩下三千多人,还带着两个凶神恶煞的汉军营,别提心里有多难受了。</br></br> 巴图尔珲台吉等人高兴,一来是能回家了,二来刘承宗送了他们不少礼物,还约定了毛皮、军火、生活物资等全方位的贸易协议。</br></br> 尽管打了一仗损失掉不少人,但贵族们都更富有了,并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他们会随着贸易路线更加富有。</br></br> 巴图尔珲台吉是行军中最认真的人,这不单单因为卫拉特负责给元帅府的军队引路,更是因为他在跟元帅府学习行军,主要是牵引重炮在沙地、戈壁行军。</br></br> 他自从战败投降,就被扔到元帅府的学校里去了,学汉人言语,在元帅府这种穷兵黩武的地方,学汉话也会一不小心学到些军事知识,还真学着不少东西。</br></br> 就这会儿,三万多人沿雪顶高山脚下的戈壁大漠,三路并行拖出逶迤的长蛇阵,巴图尔珲台吉就跟着高地放哨的塘骑在小山头上端着笔记,记录军队的行营规模。</br></br> 在元帅府这半年多,巴图尔珲台吉的收获不仅仅是熟悉了元帅府各式火器,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不少历史,武装了自己的头脑。</br></br> 他的教书先生是个崇古的老学究,总把孔夫子甚至五帝挂在嘴边,教的也是春秋,这些历史对指导元帅府诸学员没有太大实际意义,所以在新城书院不受待见,才被打发到别院教一帮蒙古贵族言语。</br></br> 但这些东西对巴图尔珲台吉来说就不一样了,在他看来中原这块天下沃土成为汉人的中原,就奠基于那个时期。</br></br> 人们修建起坚固的城池,在各地分封诸侯,用道路相连隔断一片片广袤区域,用血统分出国野,制定尊王攘夷的礼制,对蛮族进行没完没了的战争,使中原成为固若金汤的万代江山。</br></br> 这对部落形态的准噶尔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这充分说明了发展的意义,三千年前一颗种子在镐京种下,汉人悉心浇灌开枝散叶就有了如今的大明。</br></br> 他在今天回天山建立一座城池,分封贵族于关口重地,依据河流山脉修建官道,把看见的所有蛮族都锁在里面,派遣精锐马队往来掠夺,三千年后就能在广袤的西伯利亚出现一个蒙古强权,到时候成吉思汗将成为黄帝一样的人物,他将被人冠以周文……不,蒙古文王的称谓。</br></br> 他已经准备好回天山大干一场了,两个蒙古营常备军,只要今年把毛皮、绒毛运过来,买上两个营的武器装备。</br></br> 等明年就拉上三十三门轻重火炮跟罗刹人谈谈西伯利亚自由贸易的问题。</br></br> 其实三万多人的正常行军,对巴图尔珲台吉来说除了重炮输送需要学习之外,没什么特别的,直到刘承宗传令全军需要加快速度,所有的卫拉特贵族都被吓着了。</br></br> 急行军他们不是没见过,蒙古马队本身就是急行军的行家,但是向着‘胡人到此下马’的嘉峪关,那座从未被人攻破的雄关急行军,士兵们却无比兴高采烈……谁也没见过。</br></br> 元帅府的嫡系五营近两万军队,在这条路上过得可谓是吃好喝好,一趟行军路走下来,沿途几个屯牧营的牲畜,除了留着下崽子的,几乎都快被他们吃光了,要不是高山融雪,就连河水也要被他们喝断。</br></br> 巴图尔珲台吉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军队放着如此的神仙日子不过,却火急火燎的要往嘉峪关赴死,如果元帅府的军队有这么高的战斗热情,他们为啥要到青海这个来呢?</br></br> 其实不光巴图尔珲台吉不明白,就连刘承宗也不太明白,他下令速进是为了不耽搁时间,庄浪河正在对峙,临桃府的会战也即将展开,他越早抵达嘉峪关,张天琳部就能越早行动,分散敌人在两处战场的注意力。</br></br> 元帅府的军队并不是总有这么高的战斗热情。</br></br> 就在军队从西宁、新城开拔的时候,刘承宗还专门召集军中掌令官,让他们注意军中士兵的心态,要告诉他们此行的正义性。</br></br> 开始慢慢走的时候军队的士气不低不高,唯独下令急行军,人们反倒都振奋起来了。</br></br> 刘承宗也是召集部下询问之后才知道咋回事,其实说起来原因挺好笑,就是因为士兵终于离开了河湟。</br></br> 不是为了打回家乡,而是随着离开河湟,他们作为元帅府士兵那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