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山明水秀>都市言情>金钱玩家日本> 第129章 棉花战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9章 棉花战争 (3 / 3)

依赖南部棉花种植园、北方纺织厂和沿海航运业的密切合作,通过外销获取利润,扩大再生产。

由于英法等欧洲列强控制大片殖民地,美国棉花及棉布产品只能在狭窄的国际空间里寻找买家,而刚被西方坚船利炮轰开大门的我们无疑充满金钱的诱惑。

然而华国棉花及其手工土法织物同样是华国传统出口拳头产品,直到19世纪50年代,华国纺织品仍然垄断远东市场。1860—1864年,上海的美国洋行不得不将滞销的马萨诸塞棉布转给英法联军和西班牙菲律宾总督,转而改行组织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但在西方武力掠夺、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的多重打击下,基于小农经济的华国棉花及纺织品产业最终衰落。

1880年美国从华国进口约2200万美元,对华出口仅100万美元左右,然而到1902年时,美国对华出口已经超过进口,其中对华棉花出口起色最大。

从19世纪末起,以上海、天津、汉口为代表的近代工商业城市兴起,如同西方工业革命从棉纺业应用蒸汽机开始一样,大批民营企业家进口美国棉纺机器。

本土棉普遍纤维较粗、易发散,机械处理中易生废棉,而美国棉花在品质、含杂、水分等方面具有优势,更适合美制棉纺机器。即便如此,国棉和美棉依然能打成平手,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前,华国仍是世界第三产棉国,皮棉产量超过1700万担。

后来随着引种美棉成功,华国棉企和棉农在外商冲击面前仍留有一席之地。

转折点就在抗战爆发后,受到战争的影响,本土棉产量出现断崖式下滑,因为在战时,这些问题也不突出,但等抗战胜利,内迁的棉纺厂纷纷回归复工,需用原料激增,原棉短缺的问题就暴露了,不,应该说经济上的很多问题都暴露了。

为了解决经济问题,国民政府在1946年动了货币,动了外汇,国内的物价上涨是汇价的将近7倍,这一下子让本土棉花比美国棉花每斤贵180元法币,占尽了优势。

我之前找上海过来的纺织业同行打听过,他们还在上海的时候,用的大部分都是美国棉,差不多达到六成。

本土棉太贵,用的人少,本土棉价更是一蹶不振,棉花卖不出去,棉农只能大面积破产,有大片土地的地主还能撑一撑,只有小片土地的农民或佃户根本撑不住,要知道种棉花的成本可是不低。”

清代没有南京这地名,《南京条约是英国佬的叫法,满清这边称《江宁条约,英国佬为什么这么叫,耐人寻味,也许根子就在南京布戏言。

对明朝时期贸易有兴趣的可以搜索“柯尔亭商业公司”,有一段蛮有意思的典故“明朝跟英国人打仗,葡萄牙人调停,荷兰人背锅”。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