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山明水秀>历史军事>播放五代十国> 第850章 最后的屏障(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50章 最后的屏障(上) (1 / 2)

【最后的屏障】

1,“韩瞠眼”韩通

韩通生于河东太原,十几岁就应征入伍,以勇力闻名。刘知远在太原扛把子的时候,将勇悍的韩通置于帐下。从讨杜重威有功,累功升迁,到刘承佑即位时,韩通升为奉国指挥使。

郭威久闻韩通大名,征讨河中李守贞时,点名要求韩通随从,韩通果然立下先登之功,升奉国都虞侯。

郭威赴镇魏州的时候,又表奏朝廷,点名要求韩通做魏州马步军都校,从此,韩通成为郭威的心腹,辅佐郭威建国称帝。

在征讨兖州慕容彦超、河东刘崇的时候,韩通都立下战功,累功升曹州节度使、检校太保。

柴荣即位后,韩通参与建设了“李晏口——胡卢河”水长城项目,击退契丹有功;随后又参与了“秦、凤战争”,升侍卫马步军都虞侯。

“三征淮南”时,韩通被任命为“在京内外都巡检”、“权点检侍卫司”,也就是说,把看家护院的重任交给韩通。

北定三关时,韩通与高怀德、张令铎为先锋军,先赴沧州,为大军开凿水路。随后又被任命为陆路都部署,为大军打通了瀛州、莫州的道路。兴筑霸州(益津关)的时候,韩通是工程总指挥。

柴荣班师后,给韩通加宰相衔(以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充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

在最重要的“三征淮南”中,韩通的功勋及其容易被忽略,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才是柴荣最信任的将领之一。韩通虽然没有随军征战淮南,却肩负着汴州的防卫工作,柴荣把帝国首都交给他。

显然,赵匡胤集团没能拉他下水。

据记载,韩通性格刚猛但脑子缺根弦(性刚而寡谋),并且口无遮拦,性格暴躁爱发脾气,一言不合就瞪眼骂街,人送外号“韩瞠眼”。

更关键的是,他与赵匡胤的关系很一般。据记载,韩通曾与赵匡胤同掌宫中宿卫,为平级同事,但是“军政多决于通”,韩通比较强势,赵匡胤隐忍示弱。两人尿不到一个壶里。

韩通的儿子却很有智谋,只不过身体不好,是个病秧子,还是个罗锅腰(幼病伛),人送外号“橐驼儿”。

史籍记载,韩通的这个儿子“见太祖有人望,常劝通早为之所,通不听”。

又是一个关键的间接证据。这句话的意思是,韩通的这个儿子也发觉了赵匡胤集团的苗头,于是劝韩通加入他们,但韩通不听。

字数很短,但信息量很大。

首先,连韩通的儿子都能看出赵匡胤“有人望”,说明赵匡胤集团的秘密运作由来已久,这是“长久密谋”的又一个间接证据;

其次,韩通的儿子劝他加入赵匡胤集团,但他不听。这就是韩通必死的原因,他明确拒绝赵匡胤集团的拉拢,旗帜鲜明地站在对立面。

宰相范质、王溥也反对赵匡胤,但他们没有兵权,只是提笔写文章的老书生,所以让罗彦瑰等武夫吓唬吓唬就可以了;但一直为后周看家护院的悍将韩通就不行了,他有兵权,而且专业守塔三十年,在汴州城防系统内的关系盘根错节,更与赵匡胤关系不睦,所以必须第一时间予以肉体消灭。

赵匡胤对于韩通的死表现出了惋惜,诏赠中书令,厚葬。

赵匡胤的惋惜也许是发自内心的,而且还夹杂着一丝愧疚。后来一次,赵匡胤到开宝寺游玩,猛然发现墙壁上悬挂着韩通父子的画像,大为惊骇,急忙命人撤去。

2,“世宗遗恨”之王着

王着,后汉时进士及第,性格豁达,但无城府。郭威赴镇魏州时,柴荣听说了王着的大名,于是将他召为幕僚,王着也因此见到了郭威,广受郭威和柴荣的好评。特别是柴荣,一直拿他当自己的心腹幕僚,始终带在身边。

柴荣即位后,王着官拜度支员外郎,又充翰林学士。据记载,柴荣把王着视为嫡系心腹忠臣,把他叫到后宫,让皇子们出拜,只呼其“学士”而不直呼姓名,多次要拜他当宰相,甚至要求将“王着当宰相”写进遗诏。

然而即便如此,王着始终未能当上宰相,这是为什么呢?

不怪天,不怪地,就怪王着不争气。

王着性格洒脱,不拘小节,尤其喜欢酗酒,嗜酒如命。文人嗜酒,不算稀奇,但王着酒后经常失态,比如,喝醉了之后就去洗头房、足疗大保健、灯红酒绿逛夜店……宰相范质等人用了句文雅的说法——“嗜酒失检”。

柴荣多次表示要让王着当宰相,但大臣们始终以他“嗜酒失检”为由劝阻。堂堂帝国宰相,一天到晚喝得东倒西歪,不是做大保健,就是在去做大保健的路上,成何体统!

柴荣临终时,召范质等人入宫托孤。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柴荣对托孤重臣们说道:“王着藩邸故人,朕若不起,当相之。”

意思是说王着是我的嫡系心腹,如果我死了,你们一定要让他当宰相!后半句柴荣不方便说,我们帮他说出来:王着是个值得信任的同志,忠于柴氏,如果他当了宰相,就不会有叛乱之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