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山明水秀>历史军事>五代十国故事合集> 第931章 南唐迁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31章 南唐迁都 (1 / 2)

【南唐迁都】

960年正月,赵匡胤建立大宋。10月,扬州李重进谋反,遣使勾结李璟。李璟哪儿还有胆量得罪中原?于是婉言谢绝。11月,李重进兵败自焚,李璟又派儿子李从镒向大宋进贡,祝贺天朝平定扬州逆贼。

赵匡胤果然拿李重进的勾结说事,欲给南唐扣上一顶“交通叛臣”的罪名,然后以此兴兵,渡江灭南唐。

前文有叙,赵匡胤在战与不战之间尚存摇摆,因此一面诘责南唐使臣,一面在长江上开展大规模军事演习,恐吓威胁对岸的昇州,希望在政治和军事的双重重压之下迫使李璟不战而降,兵不血刃地收复江南。

南唐使臣冯延鲁据理力争,首先摘掉了“交通叛臣”的帽子,并把南唐塑造成剿灭李重进的功臣;面对大宋的军事威胁,冯延鲁表示虽然开战之后南唐必输,但老狗也有几颗牙,大宋必须做好牺牲数万人的准备,别把俺们老实人逼急了!

最终,赵匡胤在反复权衡之后,还是放弃了渡江战役的打算。“四凶五鬼”核心之一的冯延鲁凭口舌之力成功为南唐续命15年。

然而这次军事演习仍旧给李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使这只惊弓之鸟更加坚定了迁都的念头。昇州离天堂太远,离大宋太近。

961年2月,李璟迁都洪州。

959年11月,洪州才刚刚被李璟升格为南都南昌府,截止到961年2月,总共才一年多一点的工期,其基础建设、经济发展等各方面条件显然无法与扬州、昇州等老牌儿一线城市相提并论。洪州根本没有做好成为帝国首都的准备,故而文武群臣人人思归,人心动摇。

李璟也时常在退朝之后登高远望,望着昇州方向泣涕不止。

当初商议迁都时,只有枢密使唐镐极力赞成。现在,李璟后悔迁都,于是就想拿唐镐当替罪羊,杀之以谢天下。唐镐在得到内部消息后,大为惶恐,最终因惊吓过度而死,也有野史记载说唐镐是自缢而死。

随后,李璟打算召开大会,商讨还都昇州,然而李璟却在这个时候突然病倒,病情急剧恶化,以至于无法正常进食,只能勉强喝点儿稀粥,维持生命。

据《江南野史》记载,李璟原本是要在金銮殿上宴请群臣,商讨还都事宜的,却突然看到了宋齐丘的冤魂闯了进来,指着李璟的鼻子大骂不止,李璟大叫一声,从此病倒。

6月,李璟亲笔写下遗书,交代后事,随后病逝于长春殿,享年46岁,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在遗书中,李璟表示要就地安葬在洪州西山,不要修建陵墓,只要简简单单地挖几尺薄土就可以了,若有违命,则非忠臣孝子。

他的继任者当然就是南唐后主李煜,只不过此时的李煜还叫“李从嘉”,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始终称呼他最为人熟知的名字,李煜。

李煜不忍心让父亲薄葬于此偏僻之地,违命将李璟的棺椁迎回昇州,暂停灵于万寿殿,然后遣使如宋告哀,并请求给父亲追尊帝号。

赵匡胤听闻噩耗,废朝五日,以示哀悼,答应了恢复李璟帝号的请求,于是李璟就有了谥号“明道崇德文孝皇帝”,庙号元宗。

次年(962)正月,葬李璟于昇州顺陵,紧邻其父徐知诰(李昪)的钦陵。

李璟酷爱文学,在诗词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李煜就受此熏陶。《词史》中将唐朝的李白、李璟父子、宋朝的李易安并称“三李”,他们四人是词界公认的“三大词人”。后人往往只记得李煜,却不知道他的父亲李璟也同样是诗词达人。

父子二人的作品被收录于《南唐二主词》中,我们领略一下李璟的文采:

“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乍一看“小楼”、“栏杆”“恨”等字眼,恍惚中似乎是出自李煜手笔。可怜这一对儿亡国父子。

史官对李璟盖棺定论,基本给予了正面的评价,说他在位二十年,可以称得起“慈仁恭检,礼贤爱民,裕然有人君之度”,只不过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导致南唐由盛转衰,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注意,这场错误的战争指的并非是“三征淮南”,而是南唐在巅峰时期主动对外扩张的军事行动,比如对闽国、南楚的军事行动。穷兵黩武,掏空了身体,所以才无力应对后周柴荣的军事打击。

于是史官又记载道,当消灭南楚之后,有人建议李璟休养生息,最好十年之内不要再发动战争,李璟叹口气,说何止十年啊,我这辈子都不会发动战争了。

史官对此无比惋惜,说李璟已经痛彻心扉,认识到错误了,并且已经下定决心要改正错误了,可惜历史没有给他机会,后周柴荣随后便发起了征淮战争,李璟兵败,被迫割地赔款、迁都,郁郁寡欢,年仅46岁就抑郁而死。

俗话说,浪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