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山明水秀>历史军事>五代十国那些事儿> 第536章 再分魏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36章 再分魏博 (1 / 2)

范延光魏州叛乱,杨光远挂帅出征。范延光首战失利,随后龟缩魏州,闭城不出,坚守一年有余,杨光远久战无功,且最终也是通过政治诱降的方式,使得范延光缴械,让杨光远这位征讨总司令很没有面子。

魏州无功,其二恨也。

有此两恨,又有金钱美女的诱惑,杨光远岂能饶了范延光?

杨光远上奏道:“范延光乃是反复无常的小人,岂能放虎归山?今若纵他远去,他要么会北出塞外,要么会南下入淮,应早日铲除。”

石敬瑭不允许。

于是杨光远退而求其次,说不杀也行,那就应该把他控制在汴州或洛阳,而不能散居外地。

只要不杀他就行,石敬瑭同意了。于是就让范延光迁居洛阳。

当时杨光远遥兼河阳节度使,他的儿子杨承贵暂代州府事。杨光远指示儿子杨承贵想想办法,干他一炮。

杨承贵心领神会,立刻带兵包围了范延光的宅第,逼他自杀。

范延光手举丹书铁券、免死金牌,哀嚎道:“当今天子赏赐我不死铁券,对太阳发誓,永远不杀我,你们父子怎么可以这样?”

杨承贵低头沉吟片刻,“好吧,那皇上让你迁居洛阳,你要听话,赶紧卷铺盖走人。”

“请宽限我几天时日,收拾打点。”

“少废话,明天一早,上路。”

次日天刚亮,杨承贵就再度带兵包围了范延光宅第,强行将其带走,行至浮桥之上,命几名壮士将范延光推入河中淹死。

“你不体面,我帮你体面。”

事后,杨光远父子奏报:“范延光在搬家途中,投水自尽。”

不用调查,石敬瑭也知道事情的真相,也同样是选择了姑息隐忍,没有责备杨光远父子,却也为范延光无比叹息,曾经与自己一起叱咤风云的政坛老前辈、江湖大佬、实力派四大天王、末帝三巨头,最后竟然落得如此下场……

石敬瑭难免兔死狐悲,下诏给范延光同志追赠太师,辍朝两日,以示哀悼。

水运军使曹千,在缪家滩附近打捞到了范延光的遗体。石敬瑭下令准许归葬相州老家。

据说在下葬当天,棺椁刚刚入土,墓室忽然无故坍塌,砸坏了范延光的棺椁,“头颅皆碎”。最终还是没能保留全尸。

后人评价他时,无不为之感到惋惜。说他曾经是个礼贤下士、彬彬有礼的雅士,实力圈粉无数,“甚获当时之誉”。但他也有两个污点,一个是在讨伐定州王都之时,他的部将梁汉瑭缴获了王都的胯下宝马,范延光陷害梁汉瑭而取之;另一个则是谋害秘琼而取其财货姬妾。

晚节不保,发动魏州叛乱。后人对此并不深加苛责,毕竟石敬瑭也是“惧而谋叛”,只不过石敬瑭成功了,范延光失败了而已,成王败寇,无可厚非。

范延光饱受诟病的,是他在叛乱失利后,忍耻偷生,最终在屈辱中死去,太不男人,看看人家李从珂,举族自焚,虽然都是死,但李从珂死得轰轰烈烈,受人尊重、博人同情,而范延光则是受人耻笑。

《旧五代史》对范延光毫不留情地予以嘲笑:

“何非夫之甚也!”——真不是个男人!

“既力屈以来降,尚厚颜而惜死,孟津之殁,乃取笑于千载也。”——千载笑名

范延光死后,那批带诅咒的钱财就连本带利地转移到了新主人——杨光远的手中。

这位秃头断臂猛男影帝杨光远,在平定魏州范延光的时候,就已经显露出了嚣张跋扈、不臣之心,他迟早也是要谋反的。

天福年间最不缺的就是谋反叛乱分子,与连年的自然灾害一样。石敬瑭这七年皇帝当得实在窝心,对外事奉契丹爸爸当儿子,对内姑息隐忍装孙子,举头三尺有天灾,俯瞰四海皆叛臣。

魏州平定后,杨光远请求入京觐见。石敬瑭批准。

杨光远来京师的原因比较简单,就是要扫清朝廷中的“奸佞”。在他看来,自己之所以未能在前线立功,全是因朝中奸臣作梗。他口中的奸臣便是桑维翰、李崧等文官集团。

自打郭崇韬死后,后唐时期的宰相已经很少兼任枢密使,以避免权力过度集中,而石敬瑭迫于现实压力,让宰相桑维翰、李崧身兼枢密使。这就让刘处让和宦官们非常不悦,总想找机会搞掉二人。

在杨光远围攻魏州时,刘处让常因军务往来于前线与朝廷。前文说过,杨光远挟寇自重,经常干涉朝政,石敬瑭对此采取姑息态度,而桑维翰、李崧等文官集团对此坚决反对,坚持依法依规、照章办事,杨光远的很多非分请求也就此遭阻,杨光远为此大为恼火。

刘处让则见缝插针,告诉杨光远,说这都是那些宰相们的馊主意,是他们蛊惑圣听。于是,杨光远对桑维翰、李崧等文官集团恨之入骨。

魏州平定够,杨光远立刻连上密章,控诉桑维翰、李崧拖后腿,给自己的军事行动掣肘,要为这一年多的僵局负主要责任。

杨光远控制着魏州,还遥控着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