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山明水秀>历史军事>五代十国那些事儿> 第494章 装孙子的儿子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94章 装孙子的儿子2 (1 / 2)

从来没有人甘做傀儡,耶律德光也不例外。

耶律德光“貌严重而性宽仁”,意思是说长得比较显成熟,少年老成,做事沉稳老练,比较靠谱,而且宽厚仁慈,俨然就是明君之范儿。与哥哥耶律倍一样,是很受父亲耶律阿保机器重的。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后,统军出征,“东西万里,所向皆有功”。

耶律德光年轻气盛,有理想、有抱负,虽然表面上对母亲大人毕恭毕敬、唯命是从,但内心深处仍然渴望可以独揽大权,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读《辽史·太宗本纪》,总会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好像哪里不太对劲,仔细梳理之后,才会发现其中的蹊跷:作为皇帝,耶律德光竟然鲜有内政举措。

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一下南征前“太宗本纪”的内容提要:

1,妈万岁;

2,哥,我又来找你玩儿了;

3,三弟太厉害了;

4,看戏,钓鱼,捕鹅

其中,在一次捕鹅的娱乐消遣中,突遭暴风雨,船只倾覆,淹死了六十多个随从。

与中原王朝的皇帝本纪相比,简直堪称不务正业。咱们中原的皇帝们,要么忙着接见大臣,讨论国家大政方针,要么就是进行高官的人事任免,或者访察民间疾苦,过问案件审理……

耶律德光不是故意“不务正业”,而是他真的没什么正业可务。军政大权全由述律太后控制,他这个皇帝真正能做的,就是给述律太后刻石立碑、歌功颂德。

耶律德光是雄才大略之主,他不甘心做母亲的提线木偶,更不愿意将自己的命运寄托于别人的怜悯。他要摆脱傀儡状态。

他的这种摆脱必须是润物细无声的,要不显山不露水。

比如,他提拔遥辇氏九帐弟子。遥辇氏属于“前朝贵族”了,耶律阿保机正是从遥辇氏手中接过了契丹可汗之位。如今,耶律德光为了表示皇恩浩荡,为了展现帝国的宽容、仁慈,主动提拔遥辇氏后人。

表面上是耶律德光“宽仁”,实际则是削弱述律太后的势力。

这些小伎俩对于巩固皇权来说,真的是杯水车薪。如何能快速树立自己的威望,捞取实权呢?答案是战争。

述律太后之所以拥有令人生畏的权力,可不仅仅是因为她是耶律阿保机的女人,毕竟耶律阿保机已经去世多年。述律太后的权威多半也是通过战争获取的,契丹等游牧民族民风彪悍,女人也是可以上战场的,在耶律阿保机早期的征战中,敌对部落趁其外出作战而偷袭其大本营,述律太后指挥应对,亲自拉弓放箭,据说还生擒了三个敌将。

战争,可以快速地收获声望,特别是获得军队的拥护。因此,耶律德光也就把心思放在了对外征战上。

耶律德光放眼望去,北面、西面、东面,都已经被太祖扫平了,只剩下南面的后唐了。

正巧,定州王都向契丹表示归附,请求支援。于是,耶律德光就派大将秃馁(突里铁剌)、荝剌(查剌)南下赴援。

契丹援军先胜而后败,秃馁被杀,荝剌等被俘,援军几乎全军覆没。事在前文。

这一仗对耶律德光的打击非常巨大,不仅仅是损失了精兵良将,更主要的是,他原本是要通过一场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通过一场胜仗实现皇权的巩固,摆脱母后的操纵。然而全军覆没的结局使得他在国内的局面更加被动。偷鸡不成蚀把米。

被俘的这位荝剌,是契丹的高级将领,起码是纵队司令级别的(都统),所以契丹多次派出使节,言辞卑微,恳请后唐放人。

在双方使节来往的记载上,发生了非常有趣的一幕:

后唐说契丹卑微认怂,求爷爷告奶奶,咱们明宗皇帝威武霸气,斩杀其使节,拒绝回复国书,“斩使不报”;

而契丹的史料却说是后唐不停地派来使节,请求和解,而且表现出了对契丹的明显畏惧,于是,契丹班师了……

总之,都在往自己脸上贴金。大国总是要面子的。我们合理地分析一下,双方说的基本都属实,但都夸大了对自己有利的一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我们综合各方史料,试着还原真相:

后唐惨胜,收复了定州,赶走了契丹援军,达成了战略目标,没有必要将战争扩大,有意愿跟契丹和解;契丹损失惨重,因定州已经被后唐占领,也就因此失去了继续与后唐作战的理由。双方都有和解的意愿,只是在和解的条件上讨价还价。

个人认为,明宗拒绝归还俘虏是真的,但“斩使不报”既不符合国际规范,也不太符合逻辑。书写这段历史的,是宋朝的史官,当时大宋正与契丹交恶,史官们只好通过文字来意淫一下,幻想着中原帝王曾经是那么NB,“斩使不报”,多给力,就问他这瓜保熟吗。

从李嗣源到李从珂,契丹在遣使求和的同时,也从未放弃对中原地区的常规骚扰,以劫掠为目的,而且活动范围也仅仅局限于边境地区,这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日常任务。

这一时期契丹不深入为患的原因是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